第181章 高考真相(2 / 2)

加入书签

李存真继续说道:“一个人再怎么了不起也需要众星力捧,否则没有一点用处。满清现在的实力从质量上来说根本不是国姓爷的对手了,否则厦门大战也不至于败得那么惨。但是,大家要知道质量虽然重要可数量绝对不可忽视。以多打少,多终归要赢。满清其实都是以自己的体量压倒对手的。我们也必须提高数量才行,所以我要开科举争取这些个所谓的数量。送你们一句话吧:数量压倒质量,重复就是力量!”

李茂之问:“这个重复就是力量,难道是大头领以前说的那个灌输?”

李存真点了点头说道:“灌输无疑是有用的!四书五经几百年,重复来重复去,终究深入人心。那些什么回回教,天主教,路德教,清教,佛教也都是依靠重复重复再重复而取胜。想要打倒满清,得在士子们,百姓们的心里灌输个理念,只能依靠重复来实现。那就是:胡虏无百年之运,华夏必胜;蛮夷不论是东虏北虏抑或是红毛子老毛子只能臣服!”

三个海盗听罢大声称赞:“大头领高见!”

李茂之说道:“说是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其实本来是骗士大夫的,可是骗着骗着皇帝自己就信了,还真跟他们共天下,结果怎么样?说什么科举是选拔人才,这明明也是骗人的,可是重复了千次万次,当权者忘了科举的初衷是稳定社会,结果选上来的大多是草包,把国家搞死了。萨尔浒之战不就是草包指挥的吗?结果,草包打不过野人。这就是满清崛起的开始!”

其实,后世的高考和科举十分相似,李存真一直认为高考的真正功用可能是稳定社会,或者说是促进社会分层,选拔人才和科举一样属于其次要目标。他也是读了博士以后逐渐明白的。毕竟中学的知识和大学联系实在不多,此前的六年当是白学。其实让谁上一流大学不行?非得分数高吗?可是社会不需要那么多高精尖人才,不然谁刷厕所,倒马桶,扫大街呢?社会需要工人、士兵、农民、西医、中医、律师、警察等各类人。不能送所有的人上一流大学,于是就出现了二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大学。高考是一个机制,一个让所有人即便上了三流大学也甘愿的机制。毕竟高考是按分数把人分等。其实分数和能力不符合,高分低能的人大有人在。不过,总有寒门子女能以高分考上一流大学,那些没上去的看了虽然羡慕可是大家以分数论英雄自然就都甘愿了。如此社会也就安定了,顺带着各类人才也都有了,岂不是两全其美?在原本的历史上到了2002年国家正儿八经的大学只有五百所,此后井喷式增加,到了2015年竟然达到两千所,其实很多高校不要说是大学就是说它是学院它也不合格可却偏偏顶着大学的名头。不然人们也不会说大学生质量堪忧。其实学生们上的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毕业后也只是空有大学生头衔罢了。大学扩招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促进消费,维持稳定。经济的发展跟不上人口成熟的速度,让这些人上大学也好有个管束,否则年轻人多余的精力无处释放,放在社会上会闹事的,社会就会乱起来,放到大学里这些人就消停了,所以也就很少听说大学不让学生毕业的,基本上了大学就给发证。因此,学校这个东西有教育的功能,也有非教育的功能,即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这和科举的连带效果何其相似?李存真是个学教育学的,对这些事早就看明白了,只是官面上不让拿出来说罢了。所以开科举他心中有数。只是他不是搞中国教育史的,科举具体怎么操作,他不清楚,需要借助张煌言和钱谦益。

张煌言听了也跟着点了点头,旋即问道:“请问大头领,你这个科举想要避免弊端又该如何?”

李存真说道:“此前的科举,其实就是两科,一个是明经科,一个是进士科。有道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中了进士就能做官了。可是做官是什么?那是政治。政治是十分专业化的东西,需要专业的人来办。专业人士说白了就是内行,内行领导外行才好,如果是外行领导内行,最终肯定出问题。可是专业的人需要专门的训练。以前的科举选出来的士子们,说是饱读诗书,可是那些东西都是几千年前的了。孔夫子距今两千年,亚圣距今差不多也是这个数。诗经、尚书、礼记、易经,特别是春秋,这些经典不能不说是政治专业读物,可是这些东西都是两千年前的,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只适合两千年的政治需求,比如秦朝、两汉,其实到了隋唐这些东西不好用了。隋唐之后是大宋,然后是大明。这都多少年了,世道变化了许多,可是书籍还是两千年的。士子们看了这些东西,把现在当成是两千年前来治理,能不出问题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