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打完收工(1 / 1)

加入书签

周冀的话,完全印证了徐闻的“小人之心”。 虽然对陌生人打语音这件事,不一定代表什么,但徐闻知道,这绝对不对劲。 诚然,有很多性格外向、不拘小节的人,日常联系不管熟与不熟,都是哪个顺手哪个来,根本不会考虑给刚认识的人打语音通话是不是不礼貌。 但李锦明绝对不会是这样的人。 因为能做到这么不拘小节的,基本上也都是心胸宽广的类型,而李锦明完全相反,甚至性格上也偏于内向阴郁。 再加上,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强迫症,会这么不知分寸的,很少。 所以徐闻已经百分之百确定,李锦明有猫腻。 至于这猫腻是什么,他一时半会儿想不透,但是想知道的话,可就太简单了。 让周冀和王海韬下班后,徐闻坐在办公室里想了想,然后就打通了韩立州的电话,把稿子发给他。 真相立马水落石出。 韩立州说:“老弟,你这不对啊,金曲三十年的网络投票活动确实有,可不是选十首,而是每十年选十首,总共是三十首啊!” “你确定?” “当然确定!老弟,你这底下人不行啊,怎么能犯这种低端的错误……” “你确定吗?”他又问了一遍。 “基本上已经定了吧,当然只是内部消息。” “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消息的?” “前几天吧……大概上周末就知道了!” 徐闻露出冷笑来:那就没问题了。 李锦明的采访是周三进行的,而韩立州在上周末就知道了确切的方案,那就足以证明,不是采访结束后主办方临时改了主意,而是李锦明故意为之。 从周冀和王海韬的说法来看,李锦明的稿子和采访现场对得上,也就是说,主办方的吴经理说的就是十首,而不是三十首。 那么问题来了,吴经理为什么说谎? 他作为主办方,总不可能比仅仅是受邀嘉宾的韩立州,得到确切消息还晚吧? 再加上他和李锦明分明认识,却假装第一次见面,足以说明两人之间密谋着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徐闻稍微想想,就知道李锦明心里打着什么如意算盘。 要说单纯制造一个小谬误,那肯定不至于,因为这样的话,作为稿子原作者的他也逃不了关系。所以,他肯定还在别的地方等着徐闻。 那就只能是稿件审核。 按照惯例,稿子在排版印刷之前,都是要发给采访对象看一遍的,尤其是涉及娱乐圈的事,自然更该如此。 而这项任务,一般在稿子提交组长审阅之前,就已经完成了。 但这次不一样,李锦明交稿子的时候特意说明:因为这是一篇大稿子,他只负责了“创新”这一部分,“传承”的部分在徐闻手中。 所以,他只管写稿,至于汇拢之后再发给主办方审阅,那他就不管了。 徐闻当时没觉察出毛病,现在想来,这稿子发给主办方的吴营波,多半得不到回复。 现在是周五晚上,周六中午之前就得出样刊给主编审核,晚上就开始印刷。 也就是说,留给这篇稿件作最后审核的时间,只有半天。 如果这半天内,徐闻联系不上吴营波,多半会抱着差不多得了的心态把稿子交到制版室,主编老白也绝对看不出任何问题。 稿子就这么登出去,杂志社就完了! 这么大的错误,《娱乐周刊》必将引发网络群嘲,集团高层必定震怒。 那么往回倒,作者李锦明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他采访得来的消息就是十首歌,而不是最后的三十首。 这一点,有周冀、王海韬两人作证,现场录音也绝对做不了假。 找吴营波对峙,徐闻都能猜到他会怎么说:“哎呀,这个主意是这两天临时改的。我当时就说,这个方案不要传播出去,最好等我们官方发布消息再说,你们不听啊!” 吴营波的话即使找到主办方,也是没毛病的,因为按照韩立州的说法,十首歌的方案是存在的,只是后来才改成了三十首。 韩立州知道这件事是在上周末,但也只能说“基本定了”。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厉害之处,基本、大概、约摸、也许……这种模棱两可的词不要太多,最终解释权完全归他们所有。 所以这起事故,最后倒腾来倒腾去,责任只能由徐闻承担:谁让你不把稿子发给主办方审的?什么,联系不上?那你不能等联系上了再说吗? 想通了李锦明的策略,徐闻简直哭笑不得。 这个计谋,真的太蠢了,蠢到都不能叫“计谋”。 徐闻有太多机会规避陷阱了,比如认死理,一定得等吴营波看了稿子才发,实在联系不上,就通过白浪找到主办方其他负责人。 当然徐闻自己也承认,他不见得会这样做。 因为这只是一篇新闻稿,而不是人物专访,所需要把握的尺度要小得多。 在杂志社,只有涉及明星的稿子才是必须要让对方过审的,这事上杂志社之前吃过不小的亏。 而对于新闻稿和其他类型稿件,则没有强制要求。 基于这一点,李锦明其实相当于开了一个只赢不输的赌局:如果徐闻没坚持让主办方审稿,就这么自信地把稿子交上去了,事发后必定引发集团高层震怒,以他过于年轻、不够谨慎为由直接拿下。 如果徐闻出乎意料坚持找到主办方审稿,且审出了这个错漏,那也完全和李锦明没关系,甚至连检讨检查都不用。 而这件事发生在排版前,高层并不知情,所以徐闻也不可能因此而露脸。 想明白这些,徐闻又觉得,李锦明似乎没那么蠢。 他越发哭笑不得,当下没有动作,只是把稿子发给了吴营波。 然后一直等到第二天中午,吴营波仍没回复他,打电话也不接……徐闻心里就有主意了。 他再次给可爱的韩立州去电。 “喂,老弟,又有什么事啊!”韩立州对于他的电话,一向都是秒接。 “老韩,吴营波你认识吗?” “吴营波?名字听着耳熟,谁啊?” “这次金曲奖的承办方,是一家什么文化传媒公司的副总!” “哦,你一说金曲奖我想起来了。是有这么一号人,还上云朵来过,请我们吃饭来着,拜托我们一定要出席!” “你腕儿够大的啊,还得金曲奖来请你!” “不是我腕儿大,是云朵音乐腕儿大,整个华语音乐圈,1/5的天王天后都在我们公司,你说他能不上门当孙子吗?不把我们哄好了,不敢说不去吧,各种不配合也够他们受的了。” 徐闻乐出了声,知道自己找对人了。 “怎么了,老弟,你打听这人干嘛?” “嗯……他欺负我!” “谁?吴营波?” “嗯!” “怎么欺负你了?哦,就那稿子是吧?” “是的呢!” “……” 韩立州突然觉得这段对话有点怪怪的。 他没有心情多想,满脑子就一个念头:谁敢欺负我老弟,谁就去死! 当下人狠话不多,撂下一句“哥来解决”。 徐闻笑了笑:“老韩,不用着急,明天中午再找他们就行。” 老韩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满口答应了。 挂了电话,徐闻露出了标致性的反派冷笑。 招不在多,管用就行。 腿不用大,够抱就行。 当天上午11点半,制版室完成最终排版,把样稿交到了主编白浪手中。 白浪看了一遍,没有发现问题,当场签下大名,进入印刷阶段。 徐闻全程就在旁边,什么都没说。 下午三点,样刊印刷完毕,白浪看过后再次签字,正式开始印刷。 周日下午2点,位于全国各大城市群附近的印刷厂,30万册杂志已经全部印刷完毕,开始送往各大城市销售点。 《娱乐周刊》的标准发行日是周一,但一般周日下午就印完了,之所以会留出半天时间来,就是为了防止有失误,之前任何一个环节耽误了,都还来得急修改。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但通常都是在排版、审稿阶段,而在印刷结束后发现错误,不是没有过,但非常少,最近一次还是在三年前。 于是,很多在杂志社工作年限未满三年的,这回开眼了。 周日下午,金曲奖主办方主动联系了《娱乐周刊》,询问稿件事宜,并指出了稿子里的错误。 老白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琢磨晚上要去哪里潇洒,然后吓得差点原地蹿稀。 赶紧叫来徐闻和排版人员紧急加班,徐闻当然不能让始作俑者错过这场好戏,把李锦明叫来了。 这时候的李锦明还没意识到等待他的是什么,以为自己能像设想中的全身而退,改稿过程十分淡定。 既然稿子有改动,那么已经印刷完毕的30万册杂志便全部作废,必须重新印刷。 老白电话请示了高层,自然也被允许,于是各地印刷厂纷纷得到消息,很快拿到了最新的版页,印刷机加足马力、连夜赶工——这对他们来说倒是常态。 这场变故,不知让多少人过了提心吊胆的一晚。 好在第二天一早,最新一期的《娱乐周刊》还是准时出现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杂志社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事情解决完毕,就该秋后算账了。 到这时,李锦明的脸色已然不好看了,他一晚上都没联系上吴营波,从这点不寻常的小苗头上看出了自己的凶多吉少! 周一上午的例会,一向笑呵呵的老白,破天荒头一遭的满脸铁青,几乎是咬着后槽牙开完的会。 当天下午,老白、徐闻、李锦明被叫到江州报业集团大厦的次顶层,在一个大会议室里与金曲奖主办方高层召开了视频会。 吴营波出现在视频那头,像是被人挟持了似的,脸色阴晴不定。 会议一开始,对方负责人就表态:“这次的事故责任完全在我们,一方面是在接受采访时表述不严谨,把没有最终确定的方案透露给了贵社,另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审阅稿件,差点酿成大祸。为表歉意,我们会将网络评选三十首金曲奖的活动推迟三天发布,让贵社在这三天内成为所有媒体唯一拥有此消息的渠道来源。” 这个态度,一下子让剑拔弩张的批斗会现场气氛缓和了不少。 而徐闻坐在一旁,从主办方的话里听到了两点深意: 第一,他们要保吴营波。 这一点不奇怪,能代表主办方接受《娱乐周刊》这样的一级媒体采访,足可见吴营波在这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地位,哪有那么容易开除。 第二,他们的确受到了要挟,这个要挟对象自然是韩立州。 之于这一点,他们不能甩锅,只能咽下这个哑巴亏。 当然了,又要承认错误,又要保住吴营波,那么最终谁来为这起事件负最终的责任,答案也就不言自明。 不得不说,徐闻对主办方的态度也是非常认可的。 事实上,他对于吴营波的死活根本不关心,他只想在给他挖坑的人身上,狠狠地插上一刀。 于是在双方高层虚假客套的时候,他给周冀和王海韬发了消息:见机行事! 不多时,对峙的焦点,毫无意外地落在了李锦明身上。 因为刚才主办方的发言提到,他们是因为没有及时审稿,才导致这次事故的出现。 这就相当于把徐闻的责任给摘干净了,那么事故的源头,自然在李锦明。 你为什么会把三十首歌,写成了十首歌? 到这一步,徐闻已经高枕无忧,翘着脚准备看好戏了。 不管是李锦明破罐子破摔,说出实情把吴营波拉下马,还是自己一个人扛下所有,最终的结局都难逃开除。 或许在周六,他承认自己失误了,那还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错误。 可现在,整整30万册的杂志因为这个小失误而报废,造成的损失高达上百万。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这个带有失误的杂志如果正式发行,那对于《娱乐周刊》这块招牌,将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因为这一点,李锦明被开除已经是定局,唯一的变数就是,他会不会把吴营波拉出来当垫背。 徐闻相信,这是不会的。 这次设下的局,显然是他拜托了吴营波,如今事败,他一个人死也就罢了,如果非要拉吴营波下水,能不能成功不说,事后吴营波能放过他? 所以,他只能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他最终承认,采访过程中,吴营波说的是30万,是他“一不小心”写成了10万。 替罪羊有了,这件事也就到了尾声,连找周冀、王海韬上来对峙都没有必要。 因为金曲奖主办方的态度,杂志社已经得到了好处,自然不会跟对方鱼死网破,非要把吴营波拉下马。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 于是,高层连会都懒得开,直接宣布把他开除。 而鉴于江州报业集团在媒体行业的影响力,李锦明不可能再找到任何一份记者工作,职业生涯算是彻底断送了。 徐闻对此只有两个字的评价:痛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