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江南,烟雨收 第十三章:殿试(求收藏,推荐票)(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 (新书离不开书友的支持!求收藏,推荐票。)

是谁说科举其实是很公平的。

不拼爹,不拼户口,只拼文章。

只要你文章写得够精彩,让阅卷官读后脸腮发红,心跳加快,口水直流,赞不绝口,你就大功告成,准备回家摆酒庆祝就是。如果你文章,让阅卷官读后唉声叹气,头晕脑胀,腹痛胸闷,你基本上可以收拾行李回老家,三年后再来,这次就纯粹当来京城旅游观光。

张继在家乡襄阳,虽然说不上是人尽皆知,那也是相当的有知名度。很多具有赌彩精神的长安百姓,都买张继这次能金榜题名,并且押注不小。在唐国什么都可以用来赌博,赌科举、赌牌局、赌钓鱼、赌信鸽……

而结果呢,大爆冷门,张继竟然光荣落榜。

不会吧。张继竟然落榜了,让家乡父老乡亲有些失望,让爱慕的青梅王家小姐很失望!这玩笑开得有点冷。

唐朝科举,只看考卷,不看你平时的综合表现到底是什么。

张继你是襄阳有名的才子又如何?你赴京赶考,一篇漕弊时下论名动长安城又如何?你平时写的文章能刷爆读书人,举子圈又如何?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张正春中了红榜第十七名,杨瑞中了九十八名,前一百名是有机会入宫面圣参加殿试的新科进士的人,而吕星海家中豪富,本届会试也考中了进士,虽然成绩靠后,但是吕星海却是有机会补缺安排官职的。

张继知道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终究自己与他们不一样了,而张正春与杨瑞他们两个忙着准备殿试,熟读明经研题,吕星海忙于找关系花银子补官,加上考中以后,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上杆子攀关系为其庆祝,张继又故意躲避几人,虽然知道张继落榜了,一时之间也没有人顾得上他。

长安城破败的小酒馆里,每天多了一个思考人生,烂醉如泥的落魄书生。

日落日升,光阴流淌,花开花落,泼墨兰香。

八月初六,殿试如期举行。夜色浓如墨,漆黑一片,不见半点亮;街道寂静一片,微风轻吹,落雾可闻声,渐渐地,松江会馆的烛火燃起,亮起一抹昏黄色的光亮,“咯几”一声,松江会馆的大门打开,张正春与杨瑞肩挎书袋,手持八角灯笼走出会馆的大门,寂寂的街道传来一阵脚步声,敲碎了巷道的寂静。

此时刚过了五更天,外面的天还是黑的,月亮依旧在天边朦朦胧胧不舍离去。张正春和杨瑞在一片月色的照耀下,赶赴本次殿试的举行地——皇城含元殿。

昭文元年起始,烨文帝齐柯登基称帝以来,殿试的举行地点就一直是在皇城的含元殿举行,在烨文帝以前所有的帝王不管是举行大典还是策立太子皇后,都是在这个含元殿举行,包括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考试的考场也是在这个大殿。

张正春与杨瑞赶到皇城的时候,皇城宫门前已经是人头攒动了,一个个穿的干净整齐的殿试服在宫门前,兴奋的等待着踏进这个唐朝的最高政治中心舞台。

对于所有参加殿试的读书人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小步,却也是他们人生的一大步。

殿试考试只排名不刷人,这些人不管怎么考都能稳稳通过殿试,至少也是同进士出身,即便入不了翰林,至少也会被分发六部做个主事或外放到地方做个县官。不论何种情况,这一步迈出去,他们的人生便是普通人所仰望的巅峰,日后唐国的风起云涌皆会与其息息相伴,如何能不兴奋。

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辞健笔皆若飞。

“益文兄,闵之,来来。过这边。”陈镇在人群中向着张正春招手,益文兄是张正春的字,而闵之则是杨瑞的字。

“陈镇贤弟。”

陈镇看到两人不由笑了,快步两步走了过去。向着两人拱手回应,然后融入了一群等待殿试的贡士中。

“咦。益文兄你这是怎么了,怎么如此憔悴,眼下发青也太明显了吧,你该不会昨夜辗转反思或是偷偷去牡丹楼夜会小桃红了吧?”陈镇在张正春到来后,只是看了张正春一眼,便被张正春的熊猫眼给惊呆了。

“益文兄淡定之人,不应如此啊?”杨瑞也是上下打量着张正春调笑道,满满的都是戏。

在陈镇和杨瑞的疑问下。本来对张正春到来还没怎么关注的众人,此刻也向张正春投来了关注的目光,然后在他们视线中张正春的形象便是这样的:

神色憔悴,无精打采,脸色暗淡无光,疲惫不堪,眼圈黑肿,双眼无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