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江南,烟雨收 第六章:贡院开考(求收藏,推荐票)(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 张继看了一眼,继续在雨中等待。

到了快中午时,下面终于轮到江南举子入场了,张继缓缓走向贡院,抬头打量。

贡院是原来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好象向皇帝贡奉名产,期初前朝武周时期没有专门的考场,唐国立国之后才为了科举选士所建造,故名贡院。

长安贡院建筑布局严谨,墙垣高耸,环境阴森,公堂、衙署高大森严,考棚则十分简陋。外层围墙三重,有外棘墙、内棘墙、砖墙。考棚计有9000多间,按《千字文》排布。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作用。东、西砖墙各开一砖门,门内有牌坊东为“明经取士“,西为“为国求贤“,南墙外有砖影壁,墙之左右各辟一门,门内正中有“天开文运“牌坊,正中轴线有大门、二门、龙门,亦称三龙门。(注1)

门内有明远楼,楼为三重檐,歇山十字形屋脊,楼下四隅各开券门,至公堂七间,尖山式悬山屋顶,前出抱厦五间,两侧有东、西大库,东、西更道各设木栅,为东、西文场,各有号房五十七连(排),东文场内有官生号房六十一间,西北隅有小号房四十连(排),其它建筑尚有总裁、副总裁、考试官、御史等官员的公堂、居室、点名厅、守备厅、监试厅及刷印刻字、誊录、受卷、弥封等处所。考生进贡院时要经唱名、搜检、领卷等极严的手续,并有军队弹压、形如囚犯。(注1)

有唐国诗人魏扶诗云: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

长安贡院里共有九千多会试考棚,又叫号舍,以木板房搭盖,所以十分容易着火。

长安贡院的“锁院贡试“最怕着火,而着火的事件却经常发生,因此院内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备救火。但杯水车薪,实是虚设。贡院着火的事件很多,如在唐元三年的秋试,首试的头一天,就着了大火。最严重的一次,是唐元七年,春试的第一天夜晚,考场着火,烧死了九十多个考生。烨帝齐卿给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通化门外的空地,并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们称为举人冢。(注2)

贡院屡屡失火,不得不改建,烨文帝齐柯登基过后,贤相宋璟为相时,主要把长安贡院改木板房为以砖瓦结构为主的建筑。使防火性能加强。在齐柯刚登基时期,又把贡院修葺一新,竣工时齐柯还亲自去视察。并作诗,诗句中有:“从今不薄读书人“(注3)

到时候能不能住入砖瓦结构的号舍,只能凭考生自己运气了,若是到传闻中的雨号,臭号,只能怪自己手气不好。

浙江举子搜检完了,当下轮到湖北举子进场。

贡院里的监考很严,进贡院大门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所谓“夹带“,即是把考试的答案或提纲藏在身上。如有夹带,则送刑部严办。当考生进入考场的考棚后,就要锁门。称为“锁院贡试“,因贡院的外围四周是用荆棘围圈的。所以又叫“锁棘贡试“。

监察会试的兵丁对于参考举子搜查自是十分严苛,一名堂堂举人,有功名在身的人,要双手按墙,把头低下,将衣袍解开,在把头发打乱,双腿叉开,再给两个五大三粗兵丁,从背后上来在身上摸来摸去。

张继看着这搜身检索的场景,这画面是怎么想怎么让人感觉恶心啊!

他看着身旁的一名举人一面被官兵搜身,一面将双手高高举起愣了一下,继而自嘲苦笑着道:“哦,原来这举人,举人就是举起双手的意思啊!哈哈。”

几名兵丁瞪了他一眼过后,冷笑一声,继续搜查排队参考的举子,众人皆都是如此这般一样。

这时候雨越来越大了,又需解开衣裳搜查,结果令人不少身体不好的举人们,连打了几个喷嚏,这样搞下去感了风寒也说不定。

这时搜检官看不下去了道了一句:“快些放过,后面还有几千举子入场呢。”

兵丁应了一声,后面速度当下快了,轮到张继时,略微搜查了一下就过了。

长安贡院附近有一处民宅,几天前有一位河南的考生,因家里贫穷,是凭着两条腿一步一步日夜兼程来长安赶考。等他到长安时,京城住处全部人满为患,哪里还有他的位置,不得已就在贡院附近搭了一个窝棚,刚好在一位孤家老人的院墙外面,边等待边借着老人房门前的灯火微弱灯光苦读,老人看他可怜就收留了他。

今日也是老人亲自送他到贡院参加会试的。此时,细雨已经变成了倾盆大雨。老人刚送人回到家门口碰见相熟的老人闲聊,只听一声炸雷惊起,抬头望去只见着从云端蹿出一条金光闪闪的白色鲤鱼,落在那位河南考生搭的窝棚上;一会儿惊雷又起,鲤鱼借着暴雨腾空而起,直朝着贡院会试考场内飞去……。

陪着孤家老人闲聊的老人惊愕说道:“了不得,了不得了啊!这是“鲤鱼跳龙门啊“,这位住在你家的举人老爷必定会金榜题名啊。”

那位收留河南考生的老人闻听也是非常的高兴,犹如自家子孙就是那位河南举子一般,连说道:“好,好,老伙计,借你吉言了啊。”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