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北征——月是故乡明(2 / 2)

加入书签

朱高炽的仁厚显然是超乎了朱棣的预料,朱棣虽说没打算在此时杀人但是罢官流放一批冲在最前面的文官是势在必行的。

不过朱高炽就连这样的惩处,似乎都不想用。

而且朱高炽饱受儒家传统的教育,甚至说在许多方面他是赞同文官集团的。

比如说下东洋计划与参谋本部学堂,朱高炽都只是碍于身份才表态的罢了。

像是朱棣这样的皇帝,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就去决定帝国皇太子的人选。朱高炽就算是在不像朱棣,朱棣都真没想废了他。但是原则性的问题,比如治国方针与大政方针上的冲突足以让朱棣废了朱高炽。

朱高炽向朱棣建议,不可改变徐皇后留下的一切从简的意志。葬礼还是以节俭为主,不过对于暂停下东洋与将作监投入的事情朱高炽是赞同的。

“用这些钱为母后修建一个祈福的祠堂,或者是布施于天下读书人为母后祈求功德不是更好吗?”

听见朱高炽的话后,朱棣快要气疯了。

“布施于天下读书人?多修两条路、多修两个官学,都能让天下读书人变的更好!

给你母后修祠堂的事情倒是可以不过也要等明年国考充盈了再说。你母后最关心的就是下东洋计划和将作监能不能开发出利国利民的新技术,如果用这些钱给她修祈福祠堂那是让她在泉下不安!”

朱棣对着朱高炽破口大骂,甚至说要直接开揍了。

不过朱棣想想徐皇后,便勉强消了气让朱高炽回去给徐皇后守灵了。

就在双方争论不休的时候,朱瞻基赶回来了。

“启禀陛下,太孙殿下已到宫门口。

不过太孙殿下闻言朝堂乱局,持刀在大明门前叫嚷着要除国贼不知陛下是否放太孙殿下进来。”

“让基儿进来,再传朕旨意允许基儿持刀上殿!”

朱棣这一手可谓是绝妙,一句话就让文官们闭嘴了。

朱瞻基这小爷,拿着刀他是真敢砍人呐。

“孤看谁敢在皇祖母大人的丧期闹事,站出来让孤看看!”

朱瞻基满脸的杀气,他身后的李蕙玉与六卫指挥使也都是一脸的愤怒。

尤其是李蕙玉,文官们早都知道了这个女官马踏布尔干、阵斩阿合台的事情了。

他们看见李蕙玉手中的佩刀,都是一阵心虚。

“怎么?都不说话了?”

朱瞻基看着眼前的十几个文官,怒火攻心的呵斥了一句。

见一帮子文官没人敢说话朱瞻基便向朱棣说道“大父!孙儿请求先去给皇祖母大人上香,等会子再回来跟大父聊聊如何处置这些扰乱公堂的国贼!”

“基儿你先去吧,这帮家伙有大父收拾他们呢。”

朱棣看着朱瞻基,心中才算是高兴了一些。

“兵器收好,跟孤去给皇祖母磕头!”

朱瞻基横了一眼鲁成山,吓的鲁成山伏在地上瑟瑟发抖的不敢正眼看朱瞻基。

“夏元吉!鲁成山!李瀚扬!你三人可知罪否?”

朱棣厉声的训斥了三人一句,三人连忙认罪不提。

“既然你们都知罪了,那朕也就不必处罚你等过甚。每个人回去写一篇反省书,明日交给朕便好了。”

毕竟是徐皇后的丧事,朱棣根本不愿意大开杀戒的见血。

“没什么事就都回去吧,朕还有事情要做!”

朱棣一挥袖子,起身便走根本不给文官们反应的时机。

而文官们见生米煮成熟饭了,都是一副灵醒模样各自回去。

“太子、汉王、赵王、汉王世子、南海郡王、淇国公、成国公,随主子入宫!”

胡善围一声呼唤,把还在懵圈状态下的宗亲与勋贵们给喊了回来。

“遵旨!”

一票人跟着朱棣走过太和殿,直奔后宫而去。

一路上素缟白幡,让众人看的都是不禁潸然泪下。

不多时,便来到了徐皇后的灵堂。

朱瞻基与亲军六卫的指挥使们,都在给徐皇后上香祈福。朱瞻基一边上香,一边痛哭流涕险些再度昏迷过去。

朱棣看着里面的朱瞻基,心中升起一股子怜爱来。

“老大啊,你去把基儿叫出来吧。

朕怕他继续待在那里面触景生情,哭的昏迷过去可就不美了。”

朱高炽也是心疼儿子,闻言立马就进去把朱瞻基给叫了出来。

“大父,孙儿请为祖母大人守灵望大父允准。”

“基儿你奔波数日,还是先歇歇再说吧。毕竟这铁打的身子,也经不住你这么熬啊!”

朱棣眼中充满了心疼,看着朱瞻基坚毅的眼神无奈的叹息一声说道“基儿你听大父的,莫要固执。你皇祖母在天有灵,看见你这幅模样想必也不会开心的。”

听闻朱棣提起了徐皇后,朱瞻基才算是有所动摇。

“那孙儿便先回去洗漱一番,等养好了精神再来给祖母大人守灵。”

朱瞻基说完话,在朱棣殷切的目光下往东宫而去。

李蕙玉看见朱瞻基怅然的模样,立马抓住机会向朱棣的手中塞了一个小纸条才跟着朱瞻基回去。

朱棣不动声色的打开纸条一看,立马神色大变。

“陛下万岁,臣妾僭越直言:太孙殿下两次昏迷于征途,似乎心脏与他人不同。臣妾望陛下许太孙殿下多多休养,以补心之药膳为太孙殿下强心也。

不过太孙殿下之心脏,多多调养更还有望康复。

太孙殿下此非心疾,可以休养加之药膳调理如常也。”

朱瞻基与徐皇后不一样,他还不算是心疾只是心脏比正常人差一点罢了。只要保证情绪稳定、不过度操劳,朱瞻基其实没有什么大碍的。

朱棣看后也是一阵后怕,他是让朱瞻基担了太多的重任了。

没有任何一个皇太孙殿下,每天忙于军政要务不怎么休息的。

自从朱瞻基倡导改革以来这皇帝的“秘书处”内阁都清闲了不少。

东宫和亲军主持了绝大多数的军政改革计划,这绝不是一个国家应该有的政治模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