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褒贬不一(1 / 2)

加入书签

对于祝守一而言,其实这件事就是比较复杂的事。

但若是涉及到他擅长的领域,那他自然是想要给出一些自己的意见的。

而这里阿九问了祝守一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那就是说起唐僧,这个西游里面最主要的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点祝守一觉得可以详细讲讲的。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与历史事实中的唐玄奘的形象有着根本的不同。从个体形象而言,唐僧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僧侣,是华夏古代历代取经者的形象代表,玄奘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独自上路,几万里的路程,凶险莫测,没有任何的助手和同伴,期间遇到的危险,可谓九死一生。

【推荐下,咪咪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www.mimiread.com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然而他都能化险为夷,甚至以自己的坦荡和虔诚,感化了很多拦路抢劫的强盗,使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又以自己的智慧和广博,赢得了路途中各国君王的赏识。他的旅行,不是侵略,不是掠夺,不是展示,也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凭着自己的无上勇气、虔诚和毅力,来探询宗教、哲学、文化上的真理。从整体意义而言,唐僧是佛在古代华夏霞的地位与处境的一种象征。

唐僧带给人的误解很大程度上与其人格表现的形态有关。成功的文学形象其展现的人格往往具有隐蔽性的一面,除了它直接呈现给读者的行动,还应该在这些行动的细微处隐藏着行动的原因以及不被人注意却正体现了人物本心的“内语言”。

“似扁型而实圆型,似苍白而实丰满”。“似”的就是表面的现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以为的,而“实”的才是真正的内蕴,也即隐蔽性人格。分析一个角色,应该从“实”处着眼,而不是以“似”时为真。如果我们能够抛开对于唐僧的成见,静下心来仔细玩味书中关于唐僧言行的描写,就不难发现这实在是一个包含丰富,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唐僧形象具有复杂、多面的矛盾的人格。而小说中唐僧之所以拥有复杂人格,其实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明代是历史上思想自由和人***发展淋漓尽致的时代,《西游记》在明代淡化神像,开始重视个性的时代环境中孕育而成,书中很多人物的塑造都打破了以往小说的单一扁平模式且多具有人性美。第一个层面,他是取经事业的领导人,取经大业的重担要求他性格内敛,但他又经常不堪重负,故而其人格心理多表现为怯懦与恐惧。“儒”的层面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二个层面,唐僧从骨子里是一个诗人气质很重的人,具有很强的名士风流情结,其最为突出的表现为临风而泣、对月伤怀的多愁善感,以及对深情与真率的不懈追求。

那么祝守一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唐玄奘的僧侣形象。

1.面貌清奇,丰姿英伟

《西游记》中,唐僧出色的外表是故事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他所经历的大半灾难,大多都是因为他的“身体”来的。不论是人间的女王或是女妖,皆被他的飒飒丰姿迷得神魂颠倒。而历史上的玄奘大师肤色白皙,举止优雅,态度雍容,是个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好男儿,《西游记》中,唐僧出色的相貌想是据此而来。

《西游记》中,首次提到唐僧的相貌是太宗设午朝,著魏徵赍旨,宣玄奘入朝,准备送唐僧锦襴异宝袈裟及九环锡杖给他。

唐僧穿了袈裟,持了宝杖,长安城万人空巷,全部的人都争相来看唐僧,夸奖他“好个法师,真是个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而玄奘进到寺里时,僧人出寺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或许菩萨致赠的袈裟和锡杖让唐僧的仪表大大加分,但若非他本身的相貌非凡,也无法显现出如此庄严的法相。

而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刻意安排了三个面貌丑陋的徒弟给唐僧,是有其用意所在的。面貌清奇的唐僧,懦弱无能,在前往西天的艰险路途中,他连靠自己化一顿斋饭都有问题;相反的,面貌丑陋经常把人吓倒的徒弟们,各有各的本领,与他相较着实有用多了,这点也是唐僧心知肚明的。

《西游记》中对唐僧和悟空的长相描写着墨最多,作者极言唐僧之俊秀,悟空之丑陋,用行者丑陋的相貌衬托唐僧的俊秀,从丑陋有用,俊秀没用这点反衬唐僧的无能。

从这些对话都可看出,在《西游记》中,相貌和能力是成反比的。而在《西游记》中,取经故事的主角已从唐僧转变为悟空,故而从书中可见,不管在长相、能力与辨别是非等能力来说,唐僧都是和悟空大相迳庭的两样形象。

唐僧的俊秀相貌,除了是无能的一种象征之外,也是他取经路上遭遇灾难的一大原因。除了遇到女王女妖的苦苦相逼之外,连男妖对他都爱不释手,这点想来跟他的白胖长相讨喜有很大的原因。

华夏自古以来就有男色之风气,期间随着历史而有所消长。而明代便是男风极为盛行的朝代。在《西游记》我们似乎也隐约可以看到这样的痕迹,老魔把唐僧抱住不放,我们可以猜测他并不是要吃唐僧,而是别有用心,而三怪的回答“此是上邦稀奇之物,必须待天阴闲暇之时,拿他出来,整制精洁,猜枚行令,细吹细打的吃方可”就更令人有无限的遐想了。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见众人对唐僧的相貌喜爱的程度,真可以说不管男女老少,都爱唐僧,而唐僧也着实为他这出众的外貌,吃了不少苦头。

2.好善慈悲,不离善心

对于佛门戒杀的教义,唐僧是全心全意的遵从与推行。他慈悲为怀,关爱生命,在取经途中也一向是见苦救苦。不仅以身作则,还时常告诫徒弟。

唐僧和悟空最剧烈的三次冲突,皆是杀生一事。悟空刚跟着唐僧取经时,妖气仍重,也尚未心服唐僧,为了悟空的好杀,唐僧可说是气急败坏。他曾把悟空气走一次,赶走两次,全都是因为慈悲为怀,无法忍受悟空视人命如草芥。在第十四回,悟空遇见六个强盗,他不但把六个强盗一个个尽皆打死,还剥了强盗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的走向唐僧邀功,三藏惊怒之余,也训勉了悟空:

【三藏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

这一教训,悟空受气不得,就此跑了,后来虽回归唐僧身边,但因为悟空屡犯杀戒,怒得唐僧把悟空赶跑了两次。而除了对悟空谆谆教诲之外,唐僧对八戒也是经常提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