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下西洋(1 / 2)

加入书签

(本章要写郑和,按道理来说郑和现在应该还不叫郑和。不过按照习惯,都以郑和相称。)

明军班师回朝之后,朱棣便收到了来自于郑和的消息。

郑和回来了。

或者说,现在还应该叫马和或者马三保。

郑和在江苏刘家港出海,一路出使占城、爪哇、苏门答腊岛、暹罗、锡兰、柯枝、古里等地。

册封古里国王,使古里成为大明帝国的海外藩贡体系的一国。

郑和与王景弘的第二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五年到永乐七年。正好错过了朱瞻基改革边关政策的时候,故而一登陆回来二人都有些惊讶。

首先因为乌斯藏与北方还有西南的稳定,大明减少了许多军费开支。而后因为减少了军费开支,朱棣在朱瞻基的建议下用这笔钱修建了不少道路。因为开通道路导致商业贸易更加繁荣,这就使得通过商税收取的钱财更多。所以说朱棣便十分有底气的减免农税,减免农税又使得叛乱基本上被摆平。

有钱、有粮、有人,朱棣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继续打仗了。东北、西域、草原、安南、南洋,都是在朱棣计划当中的土地。朱棣想要开疆拓土,想的都快疯了。

这就是朱棣为何如此宠爱朱瞻基的原因了,朱瞻基会搞钱、会打仗、还会稳定开拓的疆土。

这样的“好圣孙”,朱棣又怎能不心生喜爱呢?

于是乎,朱瞻基被派来迎接郑和了。

“太孙殿下!”郑和与王景弘看着朱瞻基身后的大明国旗与小龙旗,不禁微微有些发愣。不过还好郑和与王景弘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立马对朱瞻基行了个臣子礼。

“免礼!”朱瞻基亲自将郑和扶起来,然后笑眯眯的为他披上了朱棣御赐的锦袍。

“郑将军!王副使!此乃大明帝国之国旗,以后二位再下西洋的时候就在船上打出此旗!”

“帝国?”

郑和闻言疑惑的问了句,而后便像是知道了什么似的说道“皇帝之国?”

“大明帝国,乃大明皇帝统御之天子之国!”

不过除了这个小插曲以外,朱瞻基的那一声“郑将军”差一点就将郑和的眼泪给弄出来了。

郑和虽说是宦官之身,但是心有大志更有韬略。朱棣也好、朱高炽三兄弟也罢,都没那他当做宦官来看待。现在朱瞻基的态度,更加表明了他在朱棣一家子心中的地位。

朱瞻基看着郑和那感动万分模样不禁笑了笑,然后转过身对郑和摆了个“请”的手势说道“郑将军!王副使!请与孤同上车架,孤今日便接你们回应天府面圣!”

“太孙殿下与郑将军一起便好,臣还是上后面的车架便是了!”

王景弘推辞了一下,便退到一旁等着朱瞻基领郑和上车。

朱瞻基也没说别的,只是继续对郑和发出了上车的邀请。

那眼神就像是看大明帝国海军第一任总司令、大元帅一样,让郑和都感觉朱瞻基有些过于热情了。

不过说海军还是为时尚早,你要先开海禁做生意。

做生意就挣到了钱,挣到了钱发现附近的海外国家市场已经满足不了你了。你才会继续往外开拓市场,而继续往外开拓市场就会碰见海盗、不讲理的国家。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海军了。

建立了海军,打赢了对面。你就会建立办事处,开拓海外领土与市场了。

不能说朱瞻基现在要建立一支海军,就能建立一支海军了。说要对外扩张、开海扬帆,那就能成的。

任何事情都需要按照规律行事,开海的第一步还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进行对外贸易的试验。挣到钱,往下的事情才有的聊。

“郑将军!大父令孤在你登陆之时便立马将你带回去,相比大父已经是等不及了吧?哈哈哈!”

朱瞻基给郑和倒了一杯茶,然后推到郑和面前笑吟吟的看着他。

“多谢太孙殿下!多谢上位挂念!”

郑和看着朱瞻基身穿衮服,一副儒雅而又有威仪的模样。心中不由得一阵开心,他似乎感觉这个皇太孙会继续支持他下西洋的。

“太孙殿下!末将率两万将士、船两千艘,出海两年。期间扬我大明国威,带回珍宝万两、香料万斤、异兽十头。不知道太孙殿下想要些什么样得稀奇玩意儿,末将可在献给上位之时给太孙殿下留一些好玩意儿。

如果太孙殿下喜欢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末将也带回来了几个番邦君主、公主。末将也可让其入宫与太孙殿下讲讲海外的故事,也好给太孙殿下找点乐子什么的。”

“诶诶诶!郑将军你不必这样,你就是把那万两珍宝都送给孤孤也不能支持你继续下西洋了。

就像郑将军你这么下西洋花钱太多,还挣不回来。没几年国库就要被你给掏空了,现在国朝还有许多大事要办。你的下西洋计划,就再等等吧。等过几年事情都处理完了,再下西洋也不迟嘛!”

郑和知道朱棣支持他下西洋,但是就怕太子太孙都持反对意见才出言试探朱瞻基的。

“可是太孙殿下,下西洋之举可以扬我大明国威啊!”

“国威?能当钱儿花吗?能当饭吃吗?能当武器用吗?

把这些钱用来修路,开垦荒地或者铸造武器不是更好?

不过嘛,孤倒是有个想法。或许能让下西洋变成国策,到时候那些酸儒说不定也会支持你下西洋呢。”

朱瞻基跟朱棣学的,说话说一半的技术都练的炉火纯青了。

“还请太孙殿下指教!”

“诶!指教谈不上,充其量就是孤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罢了。

郑将军你饱读诗书,应该知道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那你知道为何商鞅变法可以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却是人亡政息呢?”

“商君变法之时,秦国上下人人图强。又有秦孝公、秦惠文王这样的雄主来支持变法,而王安石变法之时守旧势力太大、宋神宗及其继承人都不是坚定的变法支持者。”

“此言大缪矣,真正的原因不是这样的哦。变法者,能否成功的最关键之因素就在于利益。你的变法要让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享受到福利,才会有人支持你去变法。

商君被秦惠文王拿下,可是秦国上下的军官全都是通过变法带来的二十等军功制升上来的。他们会容忍秦惠文王废秦法?会容忍氏族世家的势力复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